9.1分,最硬国剧,你还没看?
影评人毛尖老师精辟总结2021年国剧:
耽美停滞、台剧上扬、"迷雾"变雾霾,女性群像剧集中爆发;
言情和古偶继续套路发育,主旋律超越预期,大时代催动五脏六腑。
《觉醒年代》开年,《功勋》收尾,主旋律剧找到了链接年轻人的密码。
那就是,细节落笔,浪漫处理。
《功勋》里忘不了两个画面:
一个,草稿纸铺满戈壁滩;一个,骑着自行车上月球。
gt;gt;gt;gt;草稿纸铺满戈壁滩
2021年过去了,还在感叹《功勋》里的于敏单元,拍得太好了。
1970年。
于敏(雷佳音饰)带领的氢弹小组,在戈壁滩进行实地测试,负责安防工作的是抗美援朝老兵。
都是为共和国立下汗马功劳的人,却因岗位职能不同,产生了碰撞。
战士老马不理解为什么一台仪器坏了,就导致全部工作搁置。
都是科学门外汉,老马的疑惑,也是观众的疑惑。
科学实验是有顺序的。
哪怕一个小的疏忽,氢弹它就炸不响,更别说错了顺序。
为了让对方理解,于敏说:
"你知不知道,为了等到这一天,成千上百个科学家从年初演算到年末,草稿纸,可以铺满整个戈壁滩。"
本剧不少台词写得极好,"草稿纸铺满整个戈壁滩",观众立刻有画面感了,与科学家有了共情。
夜晚。
帐篷里,台灯下,于敏与老马,一人一支烟,距离拉近了不少。
老马:"我可听说了,搞理论研究的就像搭扑克牌,得把一张张纸牌搭建成高楼大厦,其中一张出了问题,大厦就塌了是不是?"
于敏:"而且不管之前费了多少劲儿,所有人都得重新来一遍"
"塌多少回?"
"这么说吧,你开过多少枪?"
"少说也有千八百的"
"那我们比你多。"
搭纸牌塌了又塌的比喻,光是想象画面都觉得艰难异常。
一支笔,一张白纸,算啊算,算啊算,从白天到黑夜。
这是一个永远在想,永远在思考,头脑高速运转的科学家。
文弱却不懦弱,执著真理却不咄咄逼人,雷佳音把于敏的精神气诠释得很到位。
当初,老郝找到于敏,做氢弹的理论预研。
那场戏,他们在吃馄饨。
于敏没有犹豫:明天一早就能上班。
加入氢弹小组,是要带到坟墓里去的秘密。
点头了,就得做好一辈子默默无闻,隐姓埋名的准备。
会从原先的"角儿",变得无名,得放弃留学,放弃从前所有的荣誉和成就。
从明天起,所有人都不知道你在干嘛,你只能当一个有嘴不能说的哑巴。
你的家人会以为你犯了错,承受不该承受的指责,背负不该背负的压力。
个人的得失于敏当然是不在乎的,谈到家人时,于敏很愧疚。
奈何,七尺之躯已许国,再难许卿。
关乎国家存亡的事,必须干。
"核平衡才是平等。
你想要和平,就要有不怕打仗的底气,什么是底气,我们造的就是底气。
咱们不欺负别人,也不能让别人欺负咱们。"
做理论研究,常常进行的是"头脑战争",没有太多戏剧性事件,供电视剧拍摄。
但其实不用刻意戏剧化,于敏单元最出彩的场景之一,竟是于敏自己与自己交战。
一次,于敏幻想出另一个自己,数落自己。
"国家给你们的粮食白吃了,要你们有什么用?"
"搞氢弹,白纸一张,谁都没走过的路,当然深一脚浅一脚了。"
"争分夺秒啊于敏,看看国家有多急,再看看你们有多慢。"
"什么叫快,什么叫慢,步子迈得不扎实,跑得再快只会摔跟头。"
剧中反复出现"诸葛亮"意象以及《后出师表》,来比照于敏。
于敏本人有"诸葛亮情结",他们面临一样的外部环境,列强环伺,敌强我弱。
他要做的事,全中国没一个会的,只能从零开始,摸着石头过河。
也像诸葛孔明一样,夜以继日,为国造盾,殚精竭虑,运筹帷幄。
剧中反复诵读,"臣受命之日,寝不安席,食不甘味臣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",也是于敏的写照。
看剧时,一直好奇当于敏得知氢弹成功爆炸时,会怎么拍?
没想到是这样的场景。
大街上人们高呼"祖国万岁"、"主席万岁"。
于敏心里激动,跟妻子说:"买只烤鸭吧",妻子说,"不过节的买什么烤鸭"。
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于敏,被后人称为"氢弹之父"的于敏。
1988年才被媒体报道出来,隐姓埋名整整28年。
gt;gt;gt;gt;骑自行车上月球
年轻的孙家栋(佟大为饰),又梦见自己上满洲里接导弹去了。
那感觉就跟书里写的看见初恋一样心跳加速。
从在苏联留学,下定决定一辈子干航空,到回国参与导弹设计,再到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"东方红一号"的总体设计负责人。
孙家栋对航空事业一直怀有赤子之心。
剧中的青年孙家栋形象赤诚、纯粹、热情。
正如航天事业并非一帆风顺一样,孙家栋单元,也是从一次次挫折开始的。
研制导弹,一开始依赖苏联的帮助,当中苏关系破裂,苏联专家离开。
我们陷入被动的局面。
苏联专家邀请他去苏联继续做导弹项目,孙家栋拒绝了。
他说:"我从小生活在日占区,每天早上都要向东京的方向鞠躬,跟日本天皇请安,
做过亡国奴的人,更懂得祖国两个字的意义。"
他们要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导弹,却被曾经的苏联同学奚落:
你们的技术基础脆弱不堪,再过五年,你们也造不出自己的导弹,
中国人总是幻想骑着自行车上月球。
是啊,骑单车上月亮,听起来是多么不可能的事。
但中国有钱学森,有孙家栋,有一大批目标坚定、执着坚韧、永不言弃、勇于献身的科学家。
经历第一次发射失败后的惨痛教训,孙家栋们迅速调整修改。
1964年,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。
距离苏联专家离开,不到5年。
孙家栋们不仅飞了起来,还缩短了时间。
1967年,孙家栋被钱学森委任为"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"的技术总负责人。
又是一件从前想都不敢想,"骑单车上月球"的事。
钱学森之所以信任孙家栋,是看重他没有包袱,勇往直前的目标意识,以及长远的战略眼光。
为了完成3年内把第一颗卫星送上天的目标,孙家栋把简化方案递了上去,用最短的时间追求最优解。
发射前,发现卫星超重了(超重有安全隐患)。
原因是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热爱,在每个仪器上都镶上了毛主席像章。
在那个特殊年代,孙家栋要求撤下像章,无疑是冒着很大的政治风险。
但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。
孙家栋在聂帅和钱学森的鼓励下,找到周总理,才卸下了负担,让"东方红一号"成功上天,并向世界证明了,中国有能力搞航天事业。
骑自行车上月球,怎么了?
为有牺牲多壮志,敢教日月换新天。
gt;gt;gt;gt;时代经典,致敬开创
很多人被《功勋》片头整破防了。
演员饰演的角色渐渐变老,最后与功勋本人融为一体。
从青年、壮年到老年,徐徐向我们走来,我们何其有幸看见了英雄的一生。
能看出,每一位演员都在追求"神似",用表演靠近功勋,向观众传递英雄品质。
最近,"泸州老窖1952"携手人民网推出"文艺星开讲·《功勋》系列访谈",给到观众一个了解演员与主创团队,如何演绎英雄故事的窗口。
目前已经推出李延年、张富清、屠呦呦单元的主创,讲述幕后精彩故事的视频。
后续还有更多主创人员做客节目,敬请期待。
中国有句古话,"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,虽不能至,心向往之"。
看伟人故事,总会让人受到感染和鼓舞。
一张书桌,一把计算尺,一块黑板,于敏隐姓埋名28载,为国防建设作出开创性贡献。
7年学飞机,9年造导弹,50年放卫星,孙家栋说:"航天是我的兴趣,一辈子也不会累。"
他们才值得我们崇拜和敬仰,泸州老窖用"泸州老窖1952",致敬我们时代的伟大开创者。
1952,有特殊意义。
1952年,泸州老窖在"第一届全国评酒会"上,惊艳亮相,获得"中国四大名酒"称号,开创中国名酒时代,并蝉联5届"中国名酒"殊荣。
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,我们有幸见证大国崛起。
瓶身"荣耀金+中国红"的大国风设计,正与这种开拓的时代精神相契合,也与名酒品质相得益彰。
君子内外兼修,酒也一样。
"泸州老窖1952",由第22代传承人张宿义大师酿制,每一滴基酒都历经5年洞藏,调味用的是储存期70年以上的传奇老酒。
以经典,致经典;以开创,敬开创者。
希望我们都有敢为人先的勇气,开拓属于自己的疆域。
酒入豪肠,一杯热血满腔,一杯不虚此生。
家装嘉年华h5模版元旦春节晚会h5模版
线上海报制作
纹眉h5模版